基于核心素養要求的初中語文美育途徑初探(于欣校長)
作者:學校辦公室 來源:徐州市三十三中 發布時間:2020年4月26日
基于核心素養要求的初中語文美育途徑初探
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學 于欣
【摘要】針對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以及現行初中語文教學的弊端,結合語文新課程的性質、功能要求,提出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教學必須堅持耳濡目染和課內外融通的原則,積極探索語文美育途徑,踏出一條閃耀著美育之光的道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語文美育 人文精神 審美情趣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頒布,以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三個維度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組成的總體框架中,人文底蘊、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等基本要點,分別涉及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珍愛生命、健全人格等重要素養。
以上要素,其實都從不同角度指向審美教育。根據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觀:“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沒有審美教育,就不會有任何完整意義的的教育?!倍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font> 所以在承擔以上教育功能的所有文化學科中,沒有哪一門學科像語文學科這樣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密切關聯。
初中階段的學生,經過六年小學生活的初步學習和積淀,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這個階段的學生即將步入青春期,對未知世界和未來生活充滿好奇和憧憬,少年時代的學習和濡染會為終身發展打下精神底色,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黃金時期。
因此,在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要求下,初中語文教學在落實聽說讀寫功能培養過程中,必須兼顧美育滲透功能,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個性、有情操、懂審美的完整的人。
筆者把通過語文學科的立體教學,關注初中生整體素質和個性發展上的素質教育,追求真善美和諧統一上的人文教育,提高生命體驗和文藝欣賞的審美教育,定義為初中階段的語文美育。
一、實施語文美育的必要性
1.基于落實語文新課標的根本要求
我國當前的基礎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的一個重大貢獻是重點進行了課程功能的開發。我們欣喜的發現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闡明了語文課程的性質;二是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中的地位;三是強調了提高人文素養的必要性。為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主義情操,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審美情趣。
其中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離不開在語文教學中有針對性的美育實踐。
2.基于變革語文教學現狀的迫切要求
縱觀當前以中考為主攻任務的語文教學,一方面知識、能力的訓練走向題?;⒐交奶茁?,而忽略了語文教育的根本功能——對人的心靈、智慧的開發,對人的文學素養、審美情趣的陶冶,及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以至我們的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語文學習的工具和奴隸,成了考試的機器,對自然、社會、人生缺少應有關注與思考,思維模式化,情感淡漠化。這些傾向只要翻翻學生的中考答卷,從大多數考生機械的閱讀理解和空泛的寫作表達中均可得到印證。社會各界和家長曾對語文教育現狀提出尖銳的批評。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改革現行教學中的弊端,走出一條既符合語文學科自身規律又有利于學生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發展的新路子,而這條路徑中必須有一條要通向美育之道。
3.基于抵御網絡語言沖擊的需要
初中階段是個人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養成的黃金階段,在當前網絡閱讀和溝通為主要途徑的背景下,如果語文教學中缺失了必要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濡染,受須臾不可逃避的網絡語言的沖擊,初中學生會比較容易接受甚至效仿網絡語體,他們對現實的生活體驗和表達也會趨向直白化傖俗化,毫無美感可言。正如網上調侃的那樣:面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唯美景色,網絡語言可能會發出“我去,野鴨子也會飛”的感嘆;面對人生挑戰豪放的英雄主義表達是“雖千萬人吾往矣”,而當下網絡語言卻表達為“老子天不怕地不怕”;更有古人最美的愛的宣言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網絡語卻用阿拉伯數字表達為“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
凡此種種,令人在哂笑之余,頓感語文教學的美育堅守任重道遠,因為如果連語文學科都不能引領青少年學生,在人之初用審美的方式體驗和表達生命觀感,我們的下一代又如何傳承和發揚漢語的風雅與宏博呢?
因此要通過語文學科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實施語文課程的教育功能,還語文教學以本真的面目,在傳輸母語知識、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必須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和審美情趣的濡染,讓語文教學充滿書卷氣息,洋溢著真善美的馨香,這是教學的大真大美之境。
二、實施語文美育的基本原則
1.潛移默化原則
語文教學外顯為語言文字知識傳輸,內隱為人文精神的滲透和審美情趣的涵養,而這種人文精神的傳承發揚的過程,也是美育策略悄悄實施的過程,它必需遵循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原則,任何蒼白的說教和機械的操練都只能適得其反。對此,我們只要弄清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的概念,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求真、向善、尚美的精神。“它表現于言、行、情、理,負載于各種具體事物。舉凡嘉言懿行、至情妙理,探幽發微、格物致知,詩文詞曲、歌舞書畫,廣廈名園、孤臺廢壘,……無不充溢著人文精神。(顧德希語)”
審美情趣應該是指人的一種內在精神底蘊和文化素養,它包括豐富的情感、自由的想象、對世事萬物的洞察和敏銳的感應,能夠從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細節中品味出豐富的人生況味,能夠從前人的文化結晶中領悟到見仁見智的精神光彩。這一切的實現,決不能通過急功近利的機械訓練一蹴而就,它必須透過多維的積極影響,特別是通過語文學科持久的美育熏染才能完成。
2.內外融通原則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語文學習的處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他啟發我們,生活既是人生的舞臺,又是語文學習的生動教材。所以,語文教學的課內外結合,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方法。基于語文學科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應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實現課內外互相促進, 才能實現課內得法,課外得益。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追求,也必須堅持課內外互補互融的原則,既注重課內外書籍的互補互融,也注重課內外生活的銜接貫通,把語文美育納入生活,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給學生以更加廣闊的語文學習背景,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得到拓展和實踐的同時,更加豐富生活體驗和生命觀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
這種課內外融通的教學原則,其實古已有之。孔子以“文行忠信”為教育目標,“忠信” 作為為品行情操目標指向,“文行”作為為能力目標指向,要求學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就非常清楚的闡明了達成教育目標需達到內外兼修、融通生活的理念。仔細探究“游于藝”“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由此可見,凡是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依六藝修養。相比二千多年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們今天也難能望其項背。
三、實施語文美育的基本途徑
課堂是激發學生了解語文、親近語文進而熱愛語文的首要陣地,生活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大后方,只有充分利用這些課內外資源,挖掘出語文學科自身豐富迷人的內涵,才有條件由此輻射開去,實施語文美育功能,傳承人文精神和提高審美情趣。
1.用教育者自身的審美素養,喚起學生尚美的渴望
語文教師純正的人格、得體的儀表、精彩的語言、精湛的教藝永遠是最具魅力的美育催化劑。試想教師對真美善美的執著追求、對假日丑惡的永不妥協、火熱的生活激情、典雅的知識修養怎能不對學生形成美的召喚和潤物無聲的浸染?同樣教師端雅大方的衣著、自然親切的教態、游刃有余的教學機智和張弛有致的教學節奏,怎能不令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再者教師優美生動的闡釋、獨具魅力的見解、淋漓酣暢的情感和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藝,又怎能不使學生如坐春風而心向往之?
梁實秋先生在《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中這樣回憶梁啟超先生的課堂:
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衷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可見,用教師的審美素養喚起學生的尚美渴望,搭建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是落實語文美育的首要條件,也是語文教師畢生努力的方向。
2.挖掘教材的審美內容,銳化學生的審美感受
初中語文新教材中許多選文充溢著人文關懷,凝貯著智慧豪情,折射出豐富的審美價值,教師要善于從中捕捉美育的閃光點,優化教學設計,強化審美指向,激蕩學生的心靈情感,進而積累審美體驗,形成審美愉悅。
例如對凝練優美的古詩文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悠悠古韻,體會先人們流淌在血脈里的綿綿情懷,感受泱泱中華的博大精深,把握其中的審美價值,落實美育任務。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然淡遠,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畫意詩情,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遇日荷花別樣紅”審美指向,定會激起學生豐富而獨特的聯想,從而升起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的審美渴望;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焙狼閴阎?,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凌云氣概,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登臨激情,必能點燃起學生的理想之炬,張揚個性,激勵志趣;聞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氣節,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生命宣言,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大義凜然,定能對學生形成心靈震撼,引起他們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定義,最終積淀為人生觀、價值觀。
對于汪洋恣肆的現代文教學,教師更要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的同時,找準實施美育策略的突破點,像切割鉆石一樣,力求從最佳角度,煥發出最璀璨的光芒。我們可以點撥學生從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美文中,讀出作者對自然、對季節的心靈感受,對生活、對山水風情的熱情觀照;可以引導學生從余光中的《鄉愁》、等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篇章里,感受作者對家園、對故鄉濃得化不開的情思,以及血濃于水的靈魂寫真;更應該引領學生從《孔已己》、《我的叔步于勒》等小說中察悟出人物命運的悲涼、人情的冷漠以及人性的異化,從美的反面來透視它的深層意義,實現美育層面的新跨越。
當然,新教材中還有很多選文,包含著獨具魅力的精神養分,只要語文老師善于因勢利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語文學習轉化成審美的形式,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成為美育的家園,從而使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審美空間,銳化審美感受。
3.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愉悅學生的審美欣賞
在信息時代,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可或缺。實施語文美育的理想,當然也應恰當運用多體輔助教學手段,把信息資源、設備資源優化組合起來,制作成學生喜聞樂見的課件或微課,通過聲光電的交互功能,形象化、動態化的呈現教學內容,豐富課堂信息容量,營造審美情境,實現語言學習、審美欣賞、情感體驗的立體交互效應。例如,學習科普說明文,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科技音像資料,與文章內容相互補充,啟發學生理解的同時,展示科學的魅力;學習詩歌散文,可配以相應的音畫背景,引導學生在特設的情境氛圍中育讀欣賞,激發靈性,開拓想象空間,從而開發審美創造的潛能;文學名著的教學,可選播同 影視片斷,既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又在感同身受中完成審美溝通,讓學生的心弦與作品共振,何樂而不為?
4.放眼課外生活,有效拓展語文的美育空間
語文課堂以外的廣闊天地,是進行語文學習的有效空間,更是落實美育策略、提升審美情趣和豐富人文精神的源頭活水。從廣義上講,欣賞自然風光,關注蕓蕓眾生,閱讀中外名著,徜徉藝術天地等等不一而足,都既是生活的方式,也是語文學習有效途徑……
擁抱自然。初中語文教師要適時的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自然,用心與之進行審美交流,在自然的懷抱里,看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聽風過林梢、鳥鳴春澗。 正如愛默生說,“被這個世界深深迷住的人,就會成為這個世界的詩人”。經過文心過濾的自然,一定更具詩意和生命力。這也是語文美育的自然活水。
走進文學。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多彩生活的一面鏡子,透過語言的光輝,折射出作家關于人生、社會的形象理解和哲理思考,體現著各具魅力的個性特征與情理價值。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初中生的成長特點,精選諸如《海底兩萬里》《水滸傳》《簡愛》等初中生必讀名著經典,用介紹情節梗概、評述典型人物、選讀精彩語段等方式,喚起學生對中外名著的閱讀興趣,然后讓學生結成閱讀小組,建立微信群,定期交流讀書心得,互通讀書信息,共享圖書資源。使文學美育更有生命力。
初賞藝術。朱光潛先生強調:“研究美學不能不懂點藝術,否則就會變成‘空頭美學家’,摸不著美學的門?!苯處熞龑W生邁著輕松的腳步,懷著自由的心情,走進美輪美奐的藝術殿堂,也是進行語文美育不可或缺的途徑。有條件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各種藝術活動小組,如欣賞《梁?!罚惺堋睹\》,讓音樂的旋律激蕩情感,觀看《絲路花雨》、《天鵝湖》,用舞蹈的光影拉動思想,了解齊白石、徐悲鴻、畢加索、梵高,讓繪畫的色彩點染心靈……長此以往,學生就會主動用審美的眼光欣賞藝術,用藝術的思維來學習語文、欣賞生活。他們的眼中、口中和筆下,一定有美育光芒沐浴下的特別光彩。
總之,初中階段通過整合語文的審美教育元素進行教學,引領學生走進新課程發展核心素養,實現語文美育的獨特功能,是大有希望的。
附參考資料:
1.楊九詮主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三十人談》 華東示范大學出版社
2.徐岱 《美學新概念》 學林出版社
3.朱永新 《我的教育理想》 漓江出版社
4.梁實秋 《梁實秋散文選集》 百花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