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策略初探(孟彥君老師)
作者:學校辦公室 來源:徐州市三十三中 發布時間:2020年9月24日
初中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策略初探
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學 孟彥君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活動,要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做教學活動的重點任務。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公平合理的教學評價。本文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探索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自主學習 閱讀 策略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進行自覺主動的學習與探究,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此外新課標也提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2014年徐州市提出“學講計劃”,與課標一脈相承。由此看來,在新時期的發展形勢下,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語文課堂中,老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索然無味的聽,這種低效課堂將逐漸淘汰。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只做好引路人的角色,通過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一、課前導案,讀寫思結合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在課前預習、課堂聽講和課后拓展三個環節做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習效果就會十分明顯。對于學生來說,預習至關重要,課前預習是提高聽講效率的關鍵。通過預習學生能夠提前了解課文內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學習的重難點,鍛煉他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沒有目標的預習是毫無效果的,所以在組織學生預習時,老師可以根據學情從以下幾點提出要求,設置導學案:
(一)初讀感知
學生在預習時,第一遍讀課文要掃清字詞,感知文章主要內容。通過自主閱讀課下注釋或者查閱字典等相關工具書,解決閱讀過程中的字詞問題。通過自主查閱,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知識的印象,還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同時,初讀后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整體感知,完成導學案中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括,既能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又在一定程度上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二)再讀圈畫
再讀課文時,學生通過圈畫文中重點詞、句、段,自主梳理文章脈絡,找到文章線索,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本環節,在導學案中老師可以提出關于文章內容或線索的具體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方向。比如在《社戲》的導學案中: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這個線索課文寫了哪幾件事?仿照“夏夜行船”這樣的四字短語概括。
明確:(1)線索:看社戲。(2)七件事:①隨母歸省;②釣蝦放牛;③戲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頭看戲;⑥月夜歸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
明確:詳寫的是③④⑤⑥,略寫的是①②⑦。
通過導學案的引導,學生不僅能養成獨立閱讀本文的能力,更掌握了閱讀時要圈點勾畫的良好習慣。
(三)三讀品思
根據學情,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中設置與本課重難點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時先自主思考,將自主閱讀思考的結果拿到課堂中合作討論,交流碰撞。讓學生充分的發揮主體性作用,在交流與討論中突破重難點。此外,將閱讀時自己的思考品析記錄下來,不僅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一種可行方法,更是作文積累的必備途徑,逐步實現讀寫結合。
預習的過程也是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講環境下的不可缺少的一環。鼓勵學生通過預習提出質疑,鍛煉其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四)資料引領
互聯網時代,老師要通過刪選資源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多方位的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從而對文章主旨有了更加深刻而廣泛的理解。用“互聯網+導學案”的形式,引領學生逐步培養在信息時代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形成合力
(一)競爭機制激發興趣
不少老師在教學中都會布置預習任務,但是往往效果不好,流于形式。但在課堂中利用小組之間的競爭對自主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量化,既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又在課堂中對預習結果進行了檢查反饋。將課前與課堂貫穿,使教學更加完整。
(二)教師提問具體明確
有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不夠清晰,學生經常一知半解,又不敢當堂提出來疑問,只能硬著頭皮去閱讀,卻往往沒有方向和目標。比如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有的老師這樣提問:讀完此文,你看到了怎樣的藤野先生?雖然學生也能答出來一兩個方面,但是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閱讀時毫無章法和抓手,滿篇找,茫然不知所措。若是將提問改成:朗讀第11-23段,說說這部分寫了“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幾個典型事件,并思考它們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質?這時學生在閱讀時就明確了閱讀范圍,并且有了閱讀方法:找典型事件,在典型事件中逐個分析人物形象。這樣經過思考自然得出四個事件及品質:①添改講義——對學生關心,對工作認真負責;②糾正“我”的解剖圖——對學生嚴格要求;③關心“我”的解剖實習——對不同文化的尊重,沒有民族偏見,關心學生思想意識的進步;④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嚴謹求實的精神。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該準確具體的表達,確保學生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做自主深入的閱讀。
(三)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形成合力
新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著課堂教學,教師組織合作學習的前提就是學生充分的自主先學,可以說自主學習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和保障。比如在《大雁歸來》的教學中,老師提出:文中哪些段落或句子讓你感受到大雁歸來是一首“野性的詩歌”? 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先自主品讀,寫上批注,然后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這里“自主品讀,寫上批注”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時學生會帶著老師的問題去閱讀,形成自己的觀點后再進行交流討論,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合作學習也有了實效。
三、課后拓展,閱讀引領
不僅在課前和課中,課后閱讀更需要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教師如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尤其是名著閱讀水平,這在名著課程化的大趨勢下,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專題研究,培養興趣
根據名著特點,教師可以將其分為幾個專題,帶領學生探討體會,在體會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比如《駱駝祥子》里的“京味兒”,可以探討題材的“京味兒”,老北京的文化風俗、人情風俗、市井生活等,還可以探討語言上的“京味兒”,老北京獨特的語言習慣。通過課下的自主閱讀,課上的交流分享,逐漸培養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二)小傳、導圖,把握內容
比起語言特色,初中學生對人物情節更感興趣,從人物入手,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制作人物小傳,小傳可以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人物小傳 |
姓名 | |
身份 | |
人物軼事 | 分條概括或概述此人的主要故事情節 |
“朋友圈” | 填寫此人的交往對象,包括朋友和敵對者 |
人物形象 | 總結該人物的形象特點 |
或者從情節入手,讓學生邊閱讀邊制作情節的思維導圖。比如制作《西游記》的西行路線圖,學生在快樂中完成閱讀。
(三)讀書筆記,互比互評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在讀書時,引導他們在感觸深刻的地方寫上批注,遇到優美的語句,片段時,記錄下來,或是將自己讀書后的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這便是讀書筆記。這樣既能讓學生在閱讀與批注時掌握自主閱讀的思路、方法和技巧,還能在無形中為將來的寫作學習打下堅實的詞匯和語言基礎。在課上再進行讀書筆記的交流展示和評比活動,增強了閱讀動力還提高了自主閱讀能力,兩全其美。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將課堂還給學生,將閱讀的私人體驗還給學生,讓學生愿自主學習,能自主學習,會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中體會語文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王海龍,《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法初探》,《學周刊》,2017.2.第6期(121頁)
2.于丹丹,《語文自主閱讀教學實踐研究》,《江蘇師范大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18.5
3.盧緒啟,《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策略》,《學周刊》,2016.10.第29期(192頁)